全部

从中药营养物质活性探讨中医药发展

专论

从中药营养物质活性探讨中医药发展

芳芳
新月
永炎
中国现代中药第24卷, 第12期pp.2295-2301纸质出版 2022-12-16
249402

现代中药学研究常将中药药效成分定义为次生代谢产物,对相关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活性及质量标准研究较多,在制药过程中蛋白质、糖类、酯类等多被认为是杂质,这是受到了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思路的影响。随着人类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营养成分往往也具有一定的活性。仍将目光聚焦于中药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思路是否有局限,蛋白质、糖类、酯类等是否也应纳入活性研究及质量控制的范畴?通过整理中药中蛋白质、油脂等各类营养物质成分的研究现状,梳理中药部分营养物质具有的药理、生理活性,反思中医药现代研究方面的发展路径,对中医药营养成分在质量控制、研究方向及医养领域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对中医药在中药营养活性方面进行初步探究。

中药营养成分活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性的医学体系,但是伴随中西文明融合与冲突,中药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天然药物的影响。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推进,中药所含次生代谢产物便被认为是中药的有效成分,蛋白质、糖类、酯类等物质被认定为杂质。随着醇提、萃取等技术不断进步,次生代谢产物纯度不断提升,质量控制标准也不断提高,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检验方法不断升级,一些微量乃至痕量成分都可作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指标。然而,中药疗效未出现显著性提升,反而中药汤剂效果广泛优于中成药。本文梳理了中药中蛋白质、糖类、酯类等被传统制药认为是杂质的物质的活性,提出应整体看待中药功效与物质基础的建议。

1

中药营养物质及其功效

蛋白质、糖类、酯类等物质常被认定为营养物质而非药效物质,而现有文献资料已表明这些物质在含量和活性方面都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1.1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的活性

中药干物质中的蛋白质类物质占有较高的比重,研究表明除了传统认为的蛋白质水解成为氨基酸发挥营养功能外,蛋白质、多肽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1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分布

蛋白质类物质在国际药品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13—2017年国际蛋白质类药物销售额达1367亿~1791亿美元[1]。中药材普遍含有蛋白质类物质,尤其是动物类药材、种子类药材、菌类药材。动物药为蛋白含量最高的一类中药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动物药450余种,临床常用动物药300余种。全蝎中蛋白质类物质占50.37%[2],地龙干品中蛋白质类物质约占60%[3]。果实种子类中药材是蛋白质含量第二高的中药材,蛋白质含量占此类中药干质量的15%~20%。果实种子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含有淀粉、油脂、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并承担一定的生理功能。决明子中约有18%的蛋白质[4],桃仁中约有25%的蛋白质[5]。真菌类药材为第三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中药材,以冬虫夏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占干质量的30%[6],灵芝中蛋白质约占干质量的12%[7],茯苓中蛋白质约占干质量的1%[8]。另外根茎类药材中也有蛋白质类物质分布,如人参根含有14.6%蛋白质[9]

1.1.2
中药中蛋白质类物质功效

中药蛋白质类物质有调节脂代谢、抗血栓、抗肿瘤、降血压等活性。地龙活性蛋白能够提高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10],鲜广地龙纯化蛋白还可以抑制肺纤维化进程[11];火麻仁蛋白能够调节体内消脂素水平和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调节大鼠血糖和血脂水平[12];土鳖虫活性肽用于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13];海龙蛋白可诱导体外肿瘤细胞的凋亡[14];蜈蚣小分子多肽[15]、全蝎蛋白对体外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16];天花粉蛋白可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17-18];大蒜蛋白能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19]。蛋白质水溶性较差,常水解为多肽发挥或增强药理作用,如灵芝蛋白水解后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明显更强[20],蛤蟆油进行酶解分离得到的小肽均具有抗氧化能力[21]

1.2
中药中油脂类物质分布与活性

种子类及动物类中药材富含油脂,已有研究证明中药油脂类物质具有调血脂、润肠通便、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如火麻仁中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胆固醇代谢和视网膜膜磷脂等功能[22]

1.2.1
中药油脂类物质分布

中药油脂类物质主要集中在种子类药材中,而脂肪酸是油脂的主要成分。紫苏籽油油脂类物质含量约占紫苏干质量的47.89%,主要是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23]。杏仁油脂质量分数约为45%,主要为油酸[24]。火麻仁(带壳)油脂质量分数为26%~33%,主要为亚油酸、亚麻酸、油酸[25]。桃仁油脂质量分数超过48%,主要为油酸[26]。红花籽油脂质量分数为23.08%~36.51%,主要为亚油酸[27]。酸枣仁油脂质量分数为23%~29%,以油酸及亚油酸为主[28-29]。白果仁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三烯酸为主[30]。薏苡仁脂肪酸质量分数为5.85%~7.77%,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31]。除了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外,种子类中药材含有维生素E、硬脂酸、棕榈酸、花生酸、甾醇等多种化合物。动物类药材也富含油脂,蛤蟆油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0.957 mg·g–1,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32]。鹿茸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4%~3.8%,主要有磷脂、甾体化合物、脂肪酸、中性脂和前列腺素等[33]。海马粗脂肪质量分数约为14 mg·g–1,主要为十六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4]

1.2.2
中药油脂类物质活性

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此外油脂中含有的脂溶性活性成分也是活性的物质基础。亚油酸具有调血脂作用,如从华山松籽油纯化后亚油酸可以明显降低高脂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35]。桑蚕蛹油可升高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值[36]。火麻仁油有调血脂、通便等功效[37]。明酸枣仁油可以增强和改善正常小鼠的记忆功能[38]。紫苏油富含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39]。也有研究认为中药寒热药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抑制脂肪酸合酶活性上[40]

1.3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分布与活性
1.3.1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分布

不少果实类中药含有较多的多糖,如枸杞中多糖质量分数为2.92%~7.55%[41],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枸杞多糖含量存在较大差别[42]。五味子中多糖质量分数为5%~8%[43],经过纯化处理分析,其为吡喃型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44]。多糖也是根类中药的重要成分,如不同品种的黄芪多糖质量分数为12.7%~17.7%[45],人参多糖质量分数为11%~20%[46],产地和年限也较大程度地影响多糖含量。多糖亦是真菌类中药材重要活性成分,灵芝孢子粉含多糖5%~7%[47],紫芝子实体多糖质量分数为1.72%[48],猪苓多糖质量分数为1%~3%[49],茯苓多糖得率为4%~9%[50]。桑叶多糖得率为2.64%[51],枇杷叶多糖质量分数为9%[52]。考虑到文献对多糖含量和提取得率这两个概念使用不统一,上述中药材中的多糖实际含量可能更高。

1.3.2
中药中多糖类物质活性

对多糖类物质活性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枇杷叶多糖、茯苓多糖、鹿茸多糖、灵芝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知母多糖[53]、人参多糖、铁皮石斛多糖有增强免疫活性,灵芝多糖、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猪苓多糖等有抗肿瘤活性。

除了上述物质外,管竞环[54]在《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中提出四气五味与微量元素含量存在相关性。也有较多研究表明微量元素硒、锌等与健康的密切关系[55-56]。在分子水平已经证明,人体及动物组织可以检测到来源于中药的mRNA[57],有研究称核酸类mRNA等也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58],但此类成分研究尚缺乏系统性。

2

对中医药营养相关研究的反思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并延续至今的医学体系,然而近年来中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常受到天然药物影响,专注于发现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忽略了营养物质的生理活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中医药破局方法。

2.1
中药营养物质与中药功能存在一定联系

虽然很多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但不能否认,中药营养物质与中药功效存在一定的联系。火麻仁、决明子通便,核桃补脑,酸枣仁安神等药理作用均与富含的油脂存在必然联系;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菌类中药材富含的多糖与其利水渗湿功效存在必然联系;黄芪、枸杞子、人参等富含的多糖也与其补益作用有关;地龙、羚羊角、穿山甲、鹿茸、阿胶等所含的蛋白质也与其相应功效存在联系。然而,在开展中药活性研究时,往往将含量微少甚至痕量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靶标,忽视营养物质的功效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无论何种动物、植物,无论何种部位,其蛋白质、糖类、酯类等营养物质都在干物质中占有较大比例。

基于传统认知,通常将此类物质排除在中药有效成分之外,而视为杂质。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这些营养物质并非全部分解为各种营养素,而是以多种形式作用于人体和肠道菌群。上述文献及证据表明,不同中药营养物质具有不同生理活性,且与中药功效密切相关。反思近百年中药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际是从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方法、技术、思路引入中药研究,到逐步建立以中药化学、次生代谢产物为基础现代中药学的化学药模式研究过程。当无法否认中药营养物质发挥重要作用时,“找植物、分成分、筛活性”这一舶来的研究范式恐难以承载中药真正内涵,中药的功能及物质基础研究需要大幅扩充和完善。

2.2
把营养物质排除在中药质量控制范围欠妥当

传统认为“粗、大、黑”是中药的缺点,制药工艺都朝向“精、小、白”方向演进。在“粗、大、黑”向“精、小、白”转变的过程中,剔除以营养物质为主的“杂质”,是主要努力方向。传统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以“形状、颜色、气味、质地”为标准的辨性状论质量鉴别方式也朝着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等方向不断深入。究竟是含量较少的次生代谢产物代表着中药品、质、性、效、用,还是含量更高的蛋白质、糖类、酯类等“杂质”更具代表性?中药相思维是否取决于次生代谢产物还需要再三斟酌。

进一步反思,包括《中国药典》2020年版在内的质量相关研究,都是基于标志物的质量控制,而非基于药效物质的质量控制。在明确营养物质具有功效的情况下,将营养物质纳入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是否为更恰当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参考的内容如下:一直难以通过次生代谢产物表征的道地药材、中药材规格等级和产地问题可以在微量元素层面表征[59-60]。不同土壤背景下产出的作物,其微量元素存在明显差异,中药药性很难排除微量元素的关系;不同规格等级的中药材,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牛膝、天麻、山茱萸等数十种中药材可以通过多糖含量区分其规格等级。鉴于上述内容,中药质量控制应将含量较高的营养类物质纳入质量控制指标成分。

2.3
中医药是医养并重的综合健康体系

中医药理论并非西方意义所指的医药理论,而是含义更为广泛的健康科学,历代本草均将五谷、瓜果、蔬菜列入本草并赋予药性。中医药除了治病防病外,还有大量的指导饮食健康和作息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中医药是我国古人对整个人类健康问题系统思考的总和,而非与现代医药体系所对等的狭义概念。中医药涵盖了人体健康的所有领域和学科,既包括西方医学治疗预防疾病的概念,也包括情绪管理、习惯养成、饮食健康、养生保健等广域的健康领域(图1)。

图1
中医药与健康的关系
pic

现代医药管理系统对中医药的理解始终受到西方医药学科体系的制约,要求中医药按照西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开展相应的工作。中医药更加侧重在医药系统,而缺乏对民众生活普适性的指导,使得中医药成为一个壁垒较高的医药学分支。这种趋势导致了中医药服务大众健康的能力弱化。

因此,在更为广义的视角下,应将中药所含的营养成分引入中药研究中,还应把五谷、蔬菜、五畜等传统食品合理服用的指导,以及中医药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的指导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范畴。

3

对中医药营养相关研究的建议

3.1
开展多元化中医药研究

不应只支持中医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是应该更广泛、平等地支持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将中医药对健康饮食的指导、对身心健康的指导、对作息行为的指导均纳入中医药研究的范畴。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指导和服务作用综合纳入中医药的规划和评价指标。在疾病治疗领域,不能否认化学药研究方法对中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养生保健及指导健康生活领域中医药应发挥主流的作用。

3.2
开展多层次中医药教育

改革中医药学科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之外,应建立适合大众学习的中医药引导健康的普适性教育。编制针对大众健康的中医药教育读物,让大众对中医药倡导的理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对常见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尤其是五谷、果蔬和安全边界较高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有一定认知。让民众普遍了解中医药在指导饮食、促进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及常见的非药物防病治病手段,对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3.3
改革中药疗效评价体系

将营养物质及其功能纳入中药考虑范畴时,中药需要考虑的起效机制及靶点将大幅增加,需要系统、综合考虑中药起效机制。化学药关心的靶点问题只是中药关注的一部分,中药也在调节人体综合免疫能力、促进病理产物排出、增强机体耐受力、改善血液及循环系统、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方式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在中药作用机制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多组学、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将是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方向。

3.4
改革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将中药的营养物质纳入中药质量控制的范畴,兼顾次生代谢产物与营养物质,制定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对于不能明确为主要药效成分的微量或痕量物质(如总质量分数占比不超过1%的物质),不建议纳入中药质量标准的控制体系。已经纳入且无法确定为有效成分的微量和痕量物质应考虑删除。新增微量和痕量物质作为质量控制指标的,必须说明其与药效的相关性,否则不宜定为质量控制指标。适当增加已经确定与药效相关的营养物质定性定量方法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手段。尚不能明确次生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以具有药效活性的营养物质作为定量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WONG K LWONG R N SZHANG Let al.

Bioactive proteins and peptides isolated from Chinese medicines with pharmaceutical potential

[J].Chin Med201499):19-3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刘巧毕启瑞谭宁华.

地龙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19501):252-26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黄庆李志武马志国.

地龙的研究进展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3):220-22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李续娥杨水云赵文明.

中药决明子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部分一级结构的测定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357):764-76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王仁芳范令刚高文远.

桃仁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0256):426-42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6侯若琳刘鑫项凯凯.

响应面法优化蛹虫草蛋白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营养评价

[J].生物技术通报20183411):198-20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7陈濠贾瑞博范锦琳.

响应面法优化灵芝蛋白质提取工艺

[J].农产品加工20165):33-3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8罗心遥刘俊李慧君.

不同产地茯苓中总蛋白的含量差异比较

[J].中国药房2020316):692-69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9李舒欣张秀莲赵卉.

人参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差异分析

[J].特产研究2019413):71-7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0袁渊沈宏萍殷杰.

地龙活性蛋白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3):239-24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1李舒雨杨启鑫左安娜.

鲜广地龙纯化蛋白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肺纤维化活性评价

[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2424):618-62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2丛涛江雪媛赵霖.

火麻仁蛋白质粉对生长期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研究

[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2):60-6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3姜珊董萍萍李浩然.

土鳖虫活性肽DP17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机制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1):5265-527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4聂玉晓.

海龙科四种药用海龙抗肿瘤蛋白提取工艺及其活性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5廖兴华.

蜈蚣小分子多肽类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筛选

[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6王晶娟张贵君吴明侠.

全蝎蛋白药效组分对HepG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1):71-7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7邹立君胡律江.

天花粉蛋白联合siPD-1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24):2981-298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8SHAW P CLEE K MWONG K B.

Recent advances in trichosanthin,a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with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J].Toxicon2005456):683-68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9姚仁南陈复兴刘军权.

大蒜中一种蛋白成份的抗肿瘤实验观察

[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524):358-35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0黄生权敖宏曾凡逵.

灵芝蛋白酶解产物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4-2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1刘仁杰陈光.

林蛙油蛋白小肽抗氧化活性比较

[J].食品工业2016378):158-16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2张际庆夏从龙段宝忠.

火麻仁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策略

[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3):750-75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3郭梦桥王晓飞魏国江.

紫苏种子含油率与叶表腺毛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黑龙江科学2022138):1-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4焦中高吕真真刘杰超.

苦杏仁去皮热风干燥适宜温度提高油脂品质

[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4):262-26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5陈则华冯孔龙刘飞.

低温压榨火麻仁油的工艺与品质研究

[J].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0):106-11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6姜波沙吾列范圣第.

桃仁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J].中国油脂20083311):71-7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7宝乐尔丽丽毕力格.

红花籽油的研究进展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27):146-14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8马东来李新蕊司明东.

GC-MS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脂肪油成分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4):161-16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9孙明哲张闪闪闫琳.

酸枣仁油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J].粮油食品科技2020284):119-12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0周维书周震.

银杏果仁脂肪油衍生化的质谱分析

[J].中成药199921增1):44-4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1王青霞余佳浩张连富.

8种薏苡仁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J].中国油脂2018438):63-6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2江月仙王晗石君帆.

60Co-γ射线辐照对蛤蟆油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3):487-48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3刘佳赵海平李春义.

鹿茸成分研究进展

[J].特产研究2016384):50-5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4陈梦陈建真葛宇清.

海马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174819):4089-409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5郭剑霞张谨华潘玉峰.

华山松籽油亚油酸的富集纯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

[J].中国油脂20194411):131-13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6杨雪锋黄连珍胡建平.

桑蚕蛹油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J].营养学报2002243):233-23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7李文治黄达荣黎攀.

藻油及其与火麻仁油混合物辅助降血脂功能

[J].中国油脂20214611):87-9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8张雪丁长河李和平.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3):348-35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9贾晓倩张琪刘和平.

红外预热处理对压榨紫苏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J].中国油脂2022472):16-2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0马晓丰刘杨张三国.

中药寒热相关药性和抑制脂肪酸合酶能力关系的探索

[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5):699-70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1刘万仓孙磊乔善义.

不同产地枸杞药材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3):229-23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2姚霞许利嘉肖伟.

不同枸杞子中枸杞多糖的含量分析

[J].医药导报2011304):426-42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3陈成.

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分析

[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7):248-25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4张红梅李方怿赵春霞.

五味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J].天津中医药2022394):509-51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5曹建军王长如梁宗锁.

不同黄芪品种根中多糖的动态积累及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263-126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6吴建梅林宏英赵李宏.

同仁堂红参与高丽红参品质的初步比较研究: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的含量测定

[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7):573-57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7杨伟君马诗经焦春伟.

灵芝孢子粉多糖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

[J].中国食用菌2018372):67-7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8陈凌华程祖锌许明.

53种不同来源灵芝子实体多糖含量差异研究

[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333):86-9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9鲁文静梁宗锁吴媛婷.

不同干燥方法对猪苓中多糖及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4):144-14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0温思萌王亚冬昝立峰.

响应面优化酶法提取茯苓多糖工艺

[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1328):36-4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1欧阳臻李永辉宿树兰.

桑叶多糖的含量测定

[J].食品科学20032411):118-12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2周玉波高晓忠吴毅斌.

枇杷叶及其炮制品中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分析

[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270-27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3王歆彤李朋月吴兰芳.

知母多糖复合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免疫活性

[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1):218-22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4管竞环.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
55李浩男谢晓宇王立平.

硒营养与人体健康

[J].食品工业2022433):325-33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6朱盼盼马彦平周忠雄.

微量元素锌与植物营养和人体健康

[J].肥料与健康2021485):16-18,2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7HUANG F MDU J CLIANG Zet al.

Large-scale analysis of small RNA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in human tissues

[J].Sci China Life Sci2019623):321-33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8JI CKRIAUCIONIS SKESSLER B Met al.

From herbal small RNAs to one medicine

[J].Sci China Life Sci2019623):285-28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9杨健吴浩吕朝耕.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铁皮石斛产地识别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6):1118-1123.[60] 李钢,王方,尤娟,等.中药玄精石的物相与结构分析[J].应用化学,20056):676-67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注释

杨光,苏芳芳,李新月等.从中药营养物质活性探讨中医药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2):2295-2301.

YANG Guang,SU Fang-fang,LI Xin-yue,et al.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Activity of Its Nutrient Substances[J].Modern Chinese Medicine,2022,24(12):2295-2301.

编者按

我国药食同源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现代药食同源特指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等法规中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质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1987年10月,原卫生部、原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87)卫字第57号文件],随后不断更新品种名单。截至目前,共有104种中药材(含试点管理品种)被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依法推进药食同源物质名单管理,促进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药食同源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药食同源专委会)作为中国中药协会的分支机构,为了推进药食同源物质数据库建设、研制药食同源物质相关标准、促进药食同源产品与文化的国际交流、推动药食同源企业责任落实等目标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本刊特邀药食同源专委会特聘顾问王永炎院士撰文,阐述中药中蛋白质、糖类、酯类等营养物质的分布和活性,中药营养物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进而探讨中药营养物质是否纳入中药质量控制范围,提出应对中医药营养成分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改革中药疗效评价体系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以助力药食同源物质的合理利用,建设医养并重的综合健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