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经典名方中紫菀的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中紫菀的本草考证

恒阳
文杰
笑颖
紫鲸
志来
玉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30卷, 第7期pp.20-30纸质出版 2024-04在线发表 2023-01-04
88803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紫菀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功效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可知,紫菀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皆以“紫菀”为正名,尚有紫苑、紫倩、小辫儿等别名;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古今一致,尚有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等在局部地区使用;紫菀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但现代多以根茎做繁殖栽培用,故部分紫菀药材仅有根而缺少根茎;紫菀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房县和河北正定、邯郸等地,后产地范围逐渐扩大,宋代至明清时期主流产地包括今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近代以来形成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两大道地产区;历代推崇其品质以根柔韧、紫色者为佳;古代采收加工主要为二、三月采后阴干,现代则多于春秋二季采收,须根编成小辫状后晒干或稍晾一两日后晒干;古今炮制方法基本一致,主要为蜜炙,尚有清炒、蒸制、醋炙等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临床用药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时,以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 tataricus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可按相关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的以生品入药。

经典名方紫菀本草考证学名演变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