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权威学术期刊(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Scopus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P-ISSN:1005-9903
CN:11-3495/R主编吴以岭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一本以方剂学和中药炮制学研究为特色,药学及临床实验研究为基础,覆盖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交流与报道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目录
过刊浏览
第30卷, 第7期
古代经典名方药物考证专题(九)
研究文章2023-12-06
金艳,李兵,张卫,彭华胜,张华敏,刘晖晖,张林,詹志来
笔者拟从不同层面对汉代经典名方用法用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此类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仲景用药特点、煎煮方式、服法用量分类统计,历代医家度量衡折算方法和已上市汉代经典名方制剂用法用量的综合分析,发现“将息法”为仲景方服法总则,即基于汉代度量衡一两折算今13.8 g的情况下中病即止、灵活用药,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梳理后发现,汉代经典名方虽然单味药用量大,但服法灵活,以每服生药量为基础用量,服用次数则根据病情灵活调整,该用法用量成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合理开发的关键。基于考证结论,建议汉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时,尊重仲景原方服法用量,以原方每服生药量作为每日基础服用量,服用次数采取区间表述方式,即每日1~N次(N为原文最大日给药次数),具体服用次数可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随证加减,灵活选择;毒理学研究时以每服生药量为基础,观察最大次数下的毒理情况,提示临床安全使用范围;药品说明书建议采用区间表述方式,提示毒理风险区间。
关键词经典名方;汉代方剂;用法;用量;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每服生药量;基础服用量;
研究文章2023-01-17
徐水宇,庄怡雪,张艺勤,陈懿冲,陈艳柠,詹志来,杨成梓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鸦胆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禁忌毒性等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古今药用沿革,为含鸦胆子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鸦胆子自清代始入本草,历代本草多以“鸦胆子”为正名,另有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等别名。鸦胆子主流基原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药用部位为果实,采收期为每年阴历8—10月,果实成熟即可采收。鸦胆子最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随着时代变迁,逐步扩大至我国南方等地均有产。鸦胆子的传统炮制方式以去壳取仁,作霜捶去油为主。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炮制方法为除去果壳及杂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包含鸦胆子的经典名方时,选取鸦胆子B. javanica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选用生品。
关键词经典名方;鸦胆子;本草考证;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
研究文章2023-01-04
李恒阳,李文杰,丁笑颖,张丹,薛紫鲸,安琪,詹志来,郑玉光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紫菀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功效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可知,紫菀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皆以“紫菀”为正名,尚有紫苑、紫倩、小辫儿等别名;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古今一致,尚有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等在局部地区使用;紫菀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但现代多以根茎做繁殖栽培用,故部分紫菀药材仅有根而缺少根茎;紫菀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房县和河北正定、邯郸等地,后产地范围逐渐扩大,宋代至明清时期主流产地包括今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近代以来形成河北安国和安徽亳州两大道地产区;历代推崇其品质以根柔韧、紫色者为佳;古代采收加工主要为二、三月采后阴干,现代则多于春秋二季采收,须根编成小辫状后晒干或稍晾一两日后晒干;古今炮制方法基本一致,主要为蜜炙,尚有清炒、蒸制、醋炙等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临床用药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时,以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A. tataricus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原方注明炮制要求的可按相关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的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经典名方;紫菀;本草考证;学名演变;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基原;
研究文章2023-02-03
陆一南,孟静,陈阳阳,詹志来,杨成梓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笔者对卷柏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传统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卷柏”为其正名,尚有豹足、求股、交时、九死还魂草等别名;历代本草古籍中所载卷柏基原为今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自民国起,垫状卷柏S. pulvinata逐渐作为卷柏药材的另一基原开始使用;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为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及四川等地,现今卷柏全国各地均产;垫状卷柏主产于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色绿,完整不碎者为佳;古代记载卷柏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为阴历4—7月,清代起扩大到全年均可采收,采收后除去泥沙,剪去须根阴干或晒干;历代炮制方式以制炭、炒焦为主,部分古籍尚载有盐水煮的炮制方法,现已少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将卷柏S. tamariscina作为卷柏药材基原;因杂质较多,加工时应充分净制,以保证药材清洁;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选用生品,作止血药使用时建议选择制炭品。
关键词卷柏;垫状卷柏;本草考证;学名沿革;品质评价;产地变迁;炮制方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