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权威学术期刊(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Scopus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P-ISSN:1005-9903
CN:11-3495/R主编吴以岭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一本以方剂学和中药炮制学研究为特色,药学及临床实验研究为基础,覆盖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交流与报道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目录
过刊浏览
第30卷, 第1期
野生与不同栽培模式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专题(一)
研究文章2023-07-31
王亚鹏,袁长胜,钱锦秀,王艺涵,刘燕萌,刘云翔,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郭兰萍,黄璐琦
通过回顾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的研究历史,笔者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已有的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遗传多样性几个方面,其中化学成分对比研究占主导地位,并以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比研究居多,而药效作用研究最为薄弱。受取样数量、样品产地、生长年限、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中药材的野生与栽培品品质差异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多数野生中药材品质优于栽培品,两者性状差异较大,且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尤以栽培后初生代谢产物占比显著增加最为明显。栽培中药材品质与栽培模式相关,其中野生抚育、仿野生种植、生态种植等模式生产的中药材与野生品品质接近。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在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对比研究中明确栽培品的栽培方式与栽培年限,利用性状、显微结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差异成分定量分析、生物效价等技术手段综合评价野生与栽培中药材品质差异,加强植物细胞壁组成成分、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所致的药效变化研究,从而引导中药材高品质生产。
关键词中药材;野生与栽培;品质对比;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遗传多样性;
研究文章2023-02-17
赵佳琛,王亚鹏,王艺涵,钱锦秀,邓爱平,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
目的:以历代本草所总结的传统品质评价方法为依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3个层面对移栽和仿野生2种规格黄芪药材进行系统比较。方法:对收集的移栽和仿野生黄芪进行性状特征、横切面显微特征对比分析;对所含纤维素类、浸出物、糖类、总黄酮、总皂苷等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对移栽及仿野生黄芪木质部与韧皮部所含次生代谢物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性状方面,移栽黄芪性状变异较大,而仿野生黄芪的外观性状与断面特征均与传统总结优质黄芪“直如箭干、肉白心黄”的特征相符。在显微结构方面,移栽黄芪木栓层薄,切面裂隙多贯穿形成层呈长条形放射状分布,无明显生长轮特征;仿野生黄芪木栓层厚,切面裂隙呈不规则腔状分布于木质部中心及韧皮部外缘,形成层紧密无裂隙,有明显生长轮特征。在化学成分方面,移栽黄芪的水溶性浸出物、80%乙醇浸出物、蔗糖含量明显高于仿野生黄芪,而总皂苷、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则明显低于仿野生黄芪,二者所含100%乙醇浸出物、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总体相近,但仿野生黄芪稍高;仿野生黄芪木质部2个丙二酰基取代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移栽黄芪,而2个黄酮苷元和1个黄酮苷则相反,韧皮部7个皂苷类化合物含量仿野生明显高于移栽黄芪。结论:移栽及仿野生黄芪在性状、显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移栽黄芪生长速度快,种植年限短,初生代谢产物如水溶性浸出物、蔗糖富集较多,是其质地坚实、甜味明显高于仿野生黄芪的原因。而仿野生黄芪木质素、半纤维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高于移栽黄芪,与传统性状描述接近,品质较优。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加强黄芪仿野生生产,提高仿野生黄芪的供给能力,同时逐步提升现行标准,建议增加丙二酰基取代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总皂苷等能够表征不同生产方式的含量测定指标,以引导黄芪高品质生产。
关键词黄芪;移栽;仿野生;传统品质评价;性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
研究文章2023-05-25
王艺涵,林王敏,张水利,俞冰,南铁贵,康利平,李国凤,何锡远,詹志来,黄璐琦
目的:基于历代本草总结的淡豆豉“香美而浓者佳”的品质评价经验,对黑豆与淡豆豉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并对淡豆豉不同发酵时间的主要发酵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以明确炮制过程内在成分的转化规律,为淡豆豉现代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黑豆及淡豆豉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借助Progenesis QI v2.3软件,采用负离子模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绘制S-plot图,选取|P|>0.1的化合物作为备选差异性成分。采用UPLC测定淡豆豉发酵期间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前酵期间每8 h取样,后酵期间每2 d取样,并分析不同发酵阶段异黄酮含量动态变化。采取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淡豆豉不同发酵阶段样品及黑豆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含量,通过味道强度值(TAV值)探讨各呈味物质对淡豆豉“美”味的贡献度。结果:从黑豆和淡豆豉中共筛选出19种差异成分,以大豆皂苷类和异黄酮类成分为主,发酵后含量均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淡豆豉前酵过程主要发生苷键水解反应,黑豆中所含异黄酮苷类物质大量降解转化为对应的苷元类物质,氨基酸等风味物质含量增势较为平缓;后酵过程则主要发生蛋白质降解反应,后酵8 d后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基本稳定,而各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上升8~40倍,不同的氨基酸形成了淡豆豉特殊的风味,如鲜味物质谷氨酸TAV值始终领先于其他呈味物质,甜味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对淡豆豉的贡献同样较大。结论:基于成分转化规律,结合传统“香美而浓”的评价指标,淡豆豉现有标准较难控制其发酵程度,建议细化淡豆豉性状描述,改为“气香,味鲜,微甘”,同时增加谷氨酸、丙氨酸和缬氨酸等后酵程度指标性化合物为淡豆豉质控指标,以规范淡豆豉制作工艺,提高淡豆豉质量。
关键词淡豆豉;黑豆;品质评价;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异黄酮;氨基酸;呈味物质;
研究文章2023-03-31
钱锦秀,王艺涵,王亚鹏,俞国良,潘秋祥,石佳伟,陈美萍,刘洋清,鲁轮,刘燕萌,南铁贵,康利平,詹志来
目的:基于传统品质评价经验,对种子直播、育苗后移栽、打顶与不打顶、生长年限差异等不同生产方式的白术进行品质比较研究。方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性状数据;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结构;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浸出物测定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总多糖含量;使用纤维分析仪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纤维类成分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单糖、低聚糖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性状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与古代本草所载“凤头鹤颈、甜味重、气清香”的优质白术接近,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次之,而今市场流通率高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普遍较肥壮,气味淡;显微方面,3年生的样品中木质部导管及纤维束排布形成2个明显的环状,与亳州及浙江主流栽培2年生白术比较,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样品中木纤维较多;化学成分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中70%乙醇浸出物、果糖、葡萄糖、蔗糖、蔗果三糖、白术内酯Ⅰ、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等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白术(P<0.05),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中的纤维素类成分、70%乙醇浸出物、蔗糖、白术内酯Ⅰ、苍术酮等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当前主流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P<0.05),而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中水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总多糖含量则显著低于主流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P<0.05)。结论:当前主流生产方式下,人工干预过多使得白术大量富集多糖,产量提高,但甜味物质、清香型物质、纤维类物质的积累不足,影响了白术的品质。现行白术质量标准在引导白术高品质生产方面存在不足,建议修订白术质量标准,增补次生代谢产物定量分析,同时应加强仿野生白术的生产。
关键词白术;生产方式;产地;性状;显微;化学成分;品质评价;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