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针刺健康受试者廉泉穴的针感与脑效应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

针刺健康受试者廉泉穴的针感与脑效应相关性分析

慕容 志苗
小农
文逸
迈兰
思琦
颖慧
中医杂志第64卷, 第1期pp.49-54纸质出版 2023-01-02
190600

目的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索针刺廉泉穴过程中针感与脑效应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18~35岁右利手健康受试者20例,采用随机交叉设计法将其随机分为两部分各10例,一部分受试者先接受真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假针刺;另一部分受试者先接受假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真针刺。将最终获得的40例次数据中接受真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试验组,接受假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对照组。真针刺为针刺廉泉穴,行手法1 min,留针8 min,再重复1次,共干预18 min;假针刺为针刺类廉泉穴,针灸师手拿针柄但不行手法持续1min,留针8 min,再重复1次,共干预18 min。针刺过程中采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针感量表对针感进行评分,对受试者全脑进行fMRI扫描,以低频振幅分析(ALFF)指标评估受试者针刺后脑区功能活动的变化;对试验组针感评分与差异脑区的ALFF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索脑功能活动变化与针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

试验组针感中酸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刺痛、如鲠在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疼痛、麻木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试验组ALFF指标显著变化的脑区包括左侧枕上回、右侧颞中回,对照组ALFF指标显著变化的脑区包括右侧梭状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脑岛(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LFF指标显著变化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下回、左侧小脑6区、左侧楔前叶(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酸痛、疼痛、深压痛、刺痛、麻木感、如鲠在喉评分及总分与左侧颞下回有相关性(P<0.05);针感各项评分及总分与左侧小脑6区、左侧楔前叶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廉泉穴针刺过程中的针感可能与左侧颞下回脑区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深压痛感、如鲠在喉感等复合针感可能是针刺引起的特异性脑中枢效应的针感。

针感脑效应低频振幅分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廉泉

针感为针具刺入皮肤后机体接收到的感觉与感应,是针刺后续操作的重要前提1;针感包括医者感觉与被试者感觉两类,得气感属于高级针感,为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传统的得气感包括主观的酸、麻、重、胀等单一感觉及麻胀、酸胀等复合感觉,现代有研究者主张在此基础上补充“窜、动、抽”三种针感3。目前,关于“得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得气的物质基础4-5、得气促效机制6、得气的定性及定量认识7、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8-9四个方面,虽然研究范围广泛,但多数研究结论不一致,存在众多争议,尤其是关于得气的特异性中枢效应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评价针刺效应的研究10表明,针刺可引起脑功能网络血流动力学变化,尽管脑对不同穴位针刺刺激的反应稍有差异,但在不同穴位针刺刺激产生得气感时却均能获得总体上类似的中枢效应。为探索针感相关脑效应的特点,本研究以针刺健康受试者廉泉穴为切入点,借助fMRI技术,对针刺过程中受试者的针感与针刺产生的脑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挖掘不同针感类型与脑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已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编号:TYLL2021[K]字005)。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按性别1∶1的比例从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中招募健康受试者20例,年龄23~33岁,平均(28.15±2.65)岁。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8~35岁,汉族,母语为汉语,右利手;2)身体健康,生命体征正常,精神状态良好;3)本科及以上学历,能够理解并配合完成研究;4)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月经期、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近两个月服用过镇静、兴奋性药物或静脉注射过麻醉药物;3)焦虑自评量表(SAS)11≥50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2≥50分;4)存在严重烟酒、药物依赖;5)畏针及晕针;6)存在fMRI禁忌症如体内植入金属、人工耳蜗或幽闭恐惧症等。

1.4 脱落标准

1)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依从性差,或不愿继续参加研究而主动退出;2)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进行观察;3)未按规定操作或观察资料不全而影响评估。

1.5 剔除标准

1)fMRI数据图像头动范围过大(>3mm);2)数据图像预处理过程标准化不佳。

2 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目前对针刺相关神经影像学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无明确计算方式,本研究根据当前国际获得肯定的评述13中的标准,认为相关试验每组样本量不少于12例。考虑到数据脱落及后期数据分析的剔除情况,结合本研究交叉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例受试者,共40例次。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1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真针刺与假针刺两种干预,一部分受试者先接受真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假针刺;另一部分先接受假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真针刺。接受真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试验组,接受假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对照组,两组样本量均计为20例。

本研究采用单盲试验设计,即受试者在试验结束前不知道自己的分组;由于针刺操作的特殊性,无法对针灸师实施盲法。此外,数据收集者、统计分析者对试验分组不知情。

2.3 干预方案

真针刺干预:取廉泉穴(在颈前区,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选用华佗牌银质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202011,规格:0.35 mm×50 mm)垂直进针,向舌根方向进针25~40 mm,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 r/min,行手法1 min,留针8 min,重复1次,操作时长共18 min,出针。由于普通不锈钢针为镍铬等合金材料制成,具有磁性,将对fMRI检查信号产生干扰;而银质针所具磁性基本可忽略,不会对测量产生干扰14,故本研究选用银质针治疗。

假针刺干预:取类廉泉穴(在右侧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体下缘右侧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1寸处),用银质针浅刺使针悬挂在皮肤上,针灸师手拿针柄但不行手法持续1 min,留针8 min,重复1次,操作时长共18 min,出针。

本试验由两名医师(职称均为主治以上)完成针刺操作,为保证操作过程质量统一,提前对两名医师进行了针刺操作培训,并以预试验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进行试验。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1 针感评分

所有受试者在针刺时采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针感量表(MASS)15对针感进行评分,针感包括疼痛(单纯痛感,不能区分具体疼痛性质偏向)、酸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刺痛、麻木感、如鲠在喉感。针感强度以0~10分评价:0分为无感觉,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9分为重度,10分为不可忍受的强度。

2.4.2 fMRI检查

受试者在静息态下fMRI检查过程中进行真针刺和假针刺干预,记录针刺前和针刺后低频振幅分析(ALFF)数据。为减少干扰,在评估针感和进针、行针、出针时暂停扫描。

扫描范式:采用静息态试验设计,受试者平卧,扫描前平静休息15~20 min,采用16通道矩阵头线圈固定,用弹性泡沫耳塞填塞双外耳道以降低扫描过程中噪音对受试者的干扰。用海绵垫填塞头部与线圈之间的空隙以固定受试者头部。嘱受试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闭眼静息、身体静止不动、均匀呼吸、保持清醒、减少思考。

主要扫描背景:扫描仪器为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Siemens 3T Skyra MR。1)结构像:采用TI-3D MPRAGE序列,矢状扫描,从左向右采集,获得全脑高分辨率T1WI结构像。扫描参数: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2000 ms/1.97 ms,翻转角(FA):8°,激励次数(NEX):0.5,视野:256 mm×256 mm,矩阵:256×256,层厚:1.0 mm,间隔:0 mm,层数:192层,单次扫描时间为4 min 40 s,获得图像190幅。2)rs-fMRI扫描:采用梯度回波(GRE)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技术。扫描参数:TR/TE=2000 ms/30 ms,FA:90°,NEX:1,视野:220 mm×220 mm,矩阵:64×64,层厚:3 mm,间隔:3 mm,层数:37层,采集240个时相,单次扫描时间为8 min 8 s,获得图像2037幅。

数据预处理:在Matlab 2018a(R2018a;MathWorks,Inc.,Natick,MA)环境下使用SPM12(https://www.fil.ion.ucl.ac.uk/spm/)和RESTplus v1.24 (http://restfmri.net/forum/restplus)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预处理步骤包括去除时间点、时间层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去线性趋势、回归协变量。

基于ALFF计算得到peak点脑区信号:使用DPABI V5.1(http://rfmri.org/dpabi)软件进行分析,设置voxels水平P<0.05,cluster水平P<0.05,脑区voxels>10。ALFF计算是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公式,将血氧依赖水平(BOLD)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得到BOLD信号在频域上的功率谱,对该功率谱进行开方计算,并计算有效频段内功率开方的均值即为ALFF,再除以全脑平均ALFF进行标准化,最后用4 mm的高斯平滑核对标准化后的ALFF进行平滑,并将平滑后的结果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脑区信号值的提取:使用RESTplus V1.24(http://restfmri.net/forum/index.php?q=rest)软件,以脑区peak点为中心(使用peak点的X、Y、Z坐标定位),以6 mm为提取半径,对每个受试者的ALFF指标进行提取。

2.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V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pic±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 P75)]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两组针刺前后以及两组针刺后的ALFF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Matlab 2018a软件,将有差异脑区的ALFF指标与针感评分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3 结果

20例受试者的扫描数据中,3例数据图像头动范围过大、1例数据图像预处理标准化不佳而予以剔除,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共16例、32例次。

3.1 两组受试者针感评分比较

表1示,试验组受试者酸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刺痛、如鲠在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疼痛、麻木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受试者针感评分比较
指标例数酸痛疼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
试验组164.44(2.25,6.75)2.56(1.25,3.75)2.50(0,4.75)3.06(0,5.75)5.13(3,7.75)
对照组161.63(0,1.75)1.56(0,2.75)0.44(0,0)1.00(0,1.75)1.31(0,1.75)
Z值-3.127-1.500-2.810-2.362-3.419
P0.0020.1340.0050.0180.001
指标例数刺痛麻木感如鲠在喉总分
试验组163.19(1,6.00)1.69(0,3.50)4.06(0.75,6.50)26.60(18.25,33.75)
对照组161.38(0,2.00)0.44(0,0.75)0.44(0,0)8.19(1.00,9.75)
Z值-2.105-1.752-2.943-3.258
P0.0350.0800.0030.001
展开更多
3.2 两组受试者针刺后脑区功能活动变化结果

两组受试者针刺前ALFF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功能活动状态一致,具有可比性。表2示,针刺后试验组功能活动状态明显升高的脑区包括左侧枕上回、右侧颞中回(P<0.05);对照组功能活动状态明显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梭状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功能活动状态明显降低的脑区为右侧脑岛(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脑区功能活动状态明显升高的脑区包括左侧颞下回、左侧小脑6区、左侧楔前叶(P<0.05),提示此3个脑区为真针刺和假针刺的功能活动状态差异脑区。

表2
两组受试者针刺前后及针刺后组间ALFF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
组别体素大小tMNI坐标/mm脑区脑区功能活动状态
X轴Y轴Z轴
试验组簇1109039.1471-21-9030左侧枕上回
簇24736.482566-30-15右侧颞中回
对照组簇1105186.203027-69-12右侧梭状回
簇23034.292360123右侧岛盖部额下回
簇3176-4.39193018-6右侧脑岛*
试验组vs对照组簇13345.0011-45-51-6左侧颞下回*
簇22194.2047-27-66-27左侧小脑6区
簇32204.6375-9-3630左侧楔前叶*
展开更多
注:ALFF,低频振幅分析;MNI,加拿大蒙特利尔研究所绘制的人脑模板;↑,脑区功能活动状态明显升高;↓,脑区功能活动状态明显降低;*,有显性差异坐标定位的脑区在MNI人脑模板内没有精准匹配的命名分区,故使用最邻近该部位的脑区来表示其位置。
3.3 试验组受试者针感评分与差异脑区ALFF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表3示,酸痛、疼痛、深压痛、刺痛、麻木感、如鲠在喉评分以及总分与脑区左侧颞下回ALFF指标有相关性(P<0.05);针感各项评分及总分与左侧小脑6区、左侧楔前叶ALFF指标无相关性(P>0.05)。

表3
试验组受试者针感评分与差异脑区ALFF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项目左侧颞下回ALFF指标左侧小脑6区ALFF指标左侧楔前叶ALFF指标
rPrPrP
酸痛-0.5250.0370.0560.838-0.2320.386
疼痛-0.6330.008-0.0100.971-0.2590.334
深压痛-0.806<0.001-0.0640.813-0.3520.181
沉重感-0.0790.772-0.1950.469-0.2200.414
胀痛-0.1570.560-0.2330.386-0.0110.968
刺痛-0.6670.005-0.2100.435-0.4690.067
麻木感-0.5290.035-0.4120.113-0.1310.629
如鲠在喉-0.5430.0300.0640.815-0.1050.698
总分-0.7120.002-0.1860.489-0.3210.225
展开更多
注:ALFF,低频振幅分析。

4 讨论

针感的种类与强度通常受针刺部位的影响,各组织结构均可产生酸感、沉重感、胀感、麻感、刺感、痛感等针感,但针感强度不一16。廉泉穴为临床常用穴,其单穴主治包括喘证、咳嗽、舌肿难言、舌纵、舌根急缩、呕吐、痉证、中风、胸痹以及口疮等,以头面五官类疾病(特别是舌咽病症)为主17。其由浅到深的进针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以及颏舌肌,局部神经包括颈横神经、三叉神经、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邻近血管主要包括颈前静脉18。本研究中廉泉穴针刺操作为深刺(约25~40 mm),针刺过程中局部表层皮肤及深层肌肉、血管、周围神经均可受到针刺作用的影响而出现较为丰富的复合针感。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即真针刺过程中可主观感觉到明显的酸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刺痛及如鲠在喉感,而对照组这些感觉不明显。

枕叶为视觉中枢,同时亦可将视觉信息与言语及其他执行功能的大脑加工系统联系起来19,而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也可观察到代偿性质的枕叶ALFF指标增加20;颞中回主要负责听觉、言语等高级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ALFF指标变化脑区包括左侧枕上回及右侧颞中回,提示廉泉穴针刺可引起视觉、吞咽、语言等功能的变化,与其临床主治相适应。此外,两组ALFF指标差异较大且脑功能活动增强的脑区主要分布于左侧楔前叶、颞下回、小脑,部分区域与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匹配。DMN主要由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楔前叶、顶下小叶、颞下回以及其他脑区组成21,并已被证明受到广泛脑部疾病的影响22。本研究结果提示,真针刺与假针刺这一差异可反映针刺的条件性特征,即不同刺激方法、不同针刺状态具有不同的脑网络调节模式,这可能与针刺得气感相关。

关于针感的认识,前期有研究提出DMN与边缘系统可能与针刺得气感相关23,且这一效应仅为针刺过程中的疼痛感诱导24,故针刺所产生的针感仅为纯物理刺激,而无特异性效应。本研究相关性分析发现,廉泉穴针刺过程中的多种针感,包括酸痛感、疼痛感、深压痛感、刺痛感、麻木感以及如鲠在喉感均与脑区左侧颞下回相关。研究25表明,左侧颞下回与命名性失语相关,而失语为廉泉穴主治功能之一,提示有效的复合针感与腧穴针刺效应有密切关系。虽然对照组在针刺过程中也出现脑区功能活动变化,但均与针感无相关性,提示针感的脑效应具有特异性。同时,廉泉穴特异性针感涉及脑区系统分布较广,包括听力相关脑区、平衡相关脑区等,非仅与疼痛感相关的DMN26-27。由此可推断,相较于疼痛感,廉泉穴针刺过程中的深压痛感、如鲠在喉感等复合针感更有可能为引起特异性脑中枢效应的针感,而这种特异性可能带来了针刺疗效。

本研究亦存在不足:1)本研究无法直接对受试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波动进行控制并精准评估,而这些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2)本研究仅对单一腧穴的脑效应进行探索,但实际临床应用中多采用多穴配伍同时刺激,产生的叠加效应与单穴效应有所区别,故今后还有待于进行组穴效应探索,以进一步明确针感与脑效应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夏雪张小卿.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J]. 亚太传统医药2019156):197-20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徐赟赟孙若晗韩德雄.

浅谈针感、得气、气至的相互关系

[J]. 中医杂志2020614):294-29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梁伟贤赵俐超武连仲.

武连仲教授论“窜、动、抽”针感

[J].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1102):51-5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徐培范燕华阚厚铭.

超声介入下内关穴得气与周围解剖组织关系观察

[J]. 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0):16-2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伍晓鸣毛翔周熙.

用肌骨超声技术探索针刺足三里穴“得气”相关的局部组织特征

[J]. 针刺研究2017425):444-44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6黄泳宋远斌赖新生.

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243-24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7潘慧赵雨李佳.

针刺前后得气感的定性与定量认识初探:一份来自华西医学院的研究报告

[J]. 中国针灸2015351):67-7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8潘秋银马良宵杨洋.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J]. 中国针灸2017376):668-67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9任建雷宣丽华.

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5):515-51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0HUI KKMARINA OLIU Jet al.

Acupuncture, the limbic system, and the anticorrelated networks of the brain

[J]. Auton Neurosci20101571/2):81-9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1佚名.

焦虑自评量表简介

[J]. 临床荟萃2010254):30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2KIRKBY RALSAIF AEL-DIN MOHAMED G.

Validation of an arabic translation of the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J]. Ann Saudi Med2005253):205-20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3BEISSNER 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of acupuncture mechanisms: a critique

[J]. Focus Alternat Complement Ther2015161).doi:10. 1111/j.2042-7166.2010.01048.x.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4ZANGGER KARMITAGE LM.

Silver and gold NMR

[J]. Met Based Drugs199964/5):239-24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5YU DTJONES AYPANG M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cupuncture Sensation Scale: an exploratory and methodological study

[J]. Acupunct Med2012303):214-22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6BEISSNER FBRANDAU AHENKE Cet al.

Quick discrimination of A(delta) and C fiber mediated pain based on three verbal descriptors

[J]. PLoS One201059):e12944.doi: 10.1371/journal.pone.001294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7邓美君刘纯燕谢煜.

廉泉穴临床应用规律古代文献研究

[J]. 针刺研究2018433):194-19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8邵水金张黎声张建华.

严振国《腧穴解剖学》教案:绪论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3):5-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9KAWAI TWATANABE YTONOGI Met al.

Visual and auditory stimuli associated with swallowing: an FMRI study

[J]. Bull Tokyo Dent Coll2009504):169-18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0龙耀斌黎伟雄黄雅琳.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功能成像与吞咽功能相关性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6):726-73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1DING XLI CYWANG QSet al.

Patterns in default-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for determining outcom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J]. Neuroscience2014277637-646. doi: 10.1016/j.neuroscience.2014.07.06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2LIAO WCHEN HFENG Yet al.

Selective aberrant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resting state network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J]. Neuroimage2010524):1549-155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3张贵锋曾统军廖伟雄.

基于静息态fMRI观察脑默认模式网络相关脑区对内关配外关针刺得气的响应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129-13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4BALIKI MNGEHA PYAPKARIAN AVet al.

Beyond feeling: chronic pain hurts the brain, disrupting the default-mode network dynamics

[J]. J Neurosci2008286):1398-140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5TRIMMEL KVAN GRAAN ALCACIAGLI Let al.

Left temporal lobe languag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J]. Brain20181418):2406-241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6NAPADOW VLACOUNT LPARK Ket al.

Intrinsic brain connectivity in fibromyalgia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in intensity

[J]. Arthritis Rheum2010628):2545-255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7HUANG WPACH DNAPADOW Vet al.

Characte-rizing acupuncture stimuli using brain imaging with FMR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J]. PLoS One201274):e32960.doi: 10.1371/journal.pone.003296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注释

慕容志苗,樊小农,葛文逸等.针刺健康受试者廉泉穴的针感与脑效应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23,64(01):49-54.

MURONG Zhimiao,FAN Xiaonong,GE Wenyi,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Needling Sensation and Brain Effect when Stimulated at Lianquan (RN 23) in Healthy Subject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3,64(0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