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医杂志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P-ISSN:1001-1668
CN:11-2166/R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中医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目录
过刊浏览
学术探讨
研究文章2023-01-17
杨翼龙,张其成
中医学传承发展至今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中医学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符号体系。基于符号与象征视角来诠释中医学,分析中医学领域中典型的象征符号,中医象征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其中语言符号包括文本符号、隐喻认知符号和品牌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肢体语言符号和工具符号,并以此为核心探讨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如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举办中医药技能比赛、打造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宣传中医药老字号品牌、整合中医药旅游资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产品,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符号;象征;文化传播;
研究文章2023-01-17
张海蓉,孙一珂,孙霄,张亚鹏,马淑然
脏腑自组织系统是机体应时演化的内部动力,也是演化平稳过渡的重要保障。交节时刻是系统演化的关键时期,此时一旦脏腑自组织机制失常,系统自稳无力,内外合因将使机体表现出天人关系紊乱的病理现象,这是交节病的关键病机。因此,应从时间结构的动态演化中把握交节病的主要病机,交节病的防治不应单纯着眼于特异病邪的祛除,而是将调理机体自组织机制作为治疗之本,顺“应时演化”之势,恢复五脏的自稳和防御机制,增强机体自组织能力,调和天人关系,达到“以平为期”。
关键词交节病;自组织;演化;五脏;天人相应;
当代名医
研究文章2023-01-17
李海燕,陈彦奇,李巧林,谢丁一,陈日新
介绍陈日新教授“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学术观点,并以其指导艾灸得气的临床应用。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关于得气的记载,结合灸法的临床研究成果,阐释“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学术观点,包括艾灸的核心是得气;艾灸得气是一组多维度的、与疗效密切相关的透热、扩热、传热等舒适的心身感应;艾灸得气能显著提高临床灸疗疗效;探敏得气、温控得气及手法得气是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关键;气至病所是艾灸得气技术操作的最高要求。临床中对不同病症选用不同得气穴位,如内脏病症常选用出现透热得气的穴位,经筋病症常选用出现非热觉得气的穴位,皮肤病症常选用出现扩热得气的穴位,远部取穴常选用出现传热得气的穴位。紧紧抓住艾灸要得气这个核心对于艾灸临床应用执简驭繁、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艾灸;热敏灸;得气;名医经验;陈日新;
研究文章2023-01-17
郭萄,贾国兵,谢慧,杨成军,李莎,熊大经
总结熊大经教授从玄府论治嗅觉障碍的临证经验。通过探讨嗅觉、心神、玄府三者的关系,认为嗅觉是心神任物的一种表现,而玄府通利则是心神任物的必要条件,提出“玄府郁闭,心神不达”是嗅觉障碍的基本病机。临床上以通利玄府、畅达心神为基本治法,常施以清热开玄之吉雷开窍汤、通阳开玄之麻黄附子细辛汤、益气开玄之五龙颗粒进行施治。
关键词嗅觉障碍;玄府;心神;名医经验;熊大经;
思路与方法
研究文章2023-01-17
迟显苏,梁晓,刘红喜,赵迪,石静资,张允岭
从“脾肾-脑相通”理论出发,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进行探讨。提出脾肾亏虚、脑髓失充是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痰瘀内阻、阻滞脑窍为主要病理环节。主张针对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5个核心认知域从脾肾入手分期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波动期患者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功能核心认知域下降,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痹阻,重在扶正祛邪;恢复期患者执行能力、记忆力核心认知域下降,病机为脾肾亏虚、脑髓失充,重在健脾益肾。先后天同调、标本同治,则肾充脾健、痰消瘀化,可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认知域;健脾益肾;化痰消瘀;
研究文章2023-01-17
王松,胡孔法,杨涛,叶放,李柳
目的构建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经验知识图谱,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基础。方法以周仲瑛辨治肺癌临床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辨治肺癌的学术思想和诊疗路径,设计构建知识图谱模式层,并采用Bert-BiLSTM-CRF模型对肺癌医案中症状、舌象、脉象实体进行抽取,形成数据层,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并举例说明知识图谱的应用方法。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医案446例(576诊次),录入Excel 2016建立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肺癌医案数据库,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在Neo4j图数据库中,共创建病机、症状、病位、病理因素、病性、舌象、脉象、中药、治法9个实体标签和病机-症状、病机-舌象、病机-脉象、病机-病理因素、病机-病位、病机-病性、病机-治法、病机-中药、病理因素-中药9种关系类型,包含1281个节点和7791条关系,实现对周仲瑛辨治肺癌知识体系的可视化展示及语义检索功能。结论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周仲瑛辨治肺癌经验知识图谱,可将其辨治肺癌过程中具体的症状表现、治疗原则和用药规律进行客观展示。
关键词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知识图谱;Neo4j图数据库;周仲瑛;
临床研究
研究文章2023-01-17
张兴,苏子舰,吴佳敏,陈麒,张艺宝,张一乐,刘鲁炯,孙萌,史苗颜,徐贵华,陈旋,张炜,蔡淦
目的评价健脾通络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脾虚络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8例IPF脾虚络瘀型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治疗组各29例。两组均予氧疗、肺康复常规非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健脾通络方颗粒剂(每袋10.7 g)口服,每日2次,每次2袋;对照组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颗粒剂口服,每次0.6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单项主症积分(喘息、憋气、胸闷、气短、Velcro啰音、咳嗽)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次要疗效指标包括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评分[包括L1、L2、L3、L4、L5、L6分级评分及HRCT总评分]、六分钟步行测试(6 min步行距离)、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包括症状积分、活动积分、影响积分及SGRQ总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最终共有5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喘息、咳嗽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减少,HRCT总评分、SGRQ症状评分、TNF-α水平降低,6 min步行距离增加(P<0.05或P<0.01),对照组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健脾通络方能显著改善IPF脾虚络瘀型患者咳嗽、喘息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NF-α有关。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脾虚络瘀;健脾通络方;中医证候评分;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文章2023-01-17
于鲁,李珠,王朔,王旭,李琳,高杉,于春泉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43例,根据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是否使用血府逐瘀胶囊分为治疗组262例和对照组28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每粒0.4 g),每次6粒,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包括躯体运动受限情况(PL)、心绞痛平稳状况(AS)、心绞痛发生状况(AF)、医疗满意度(TS)和病情认知能力(DP)],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SAQ评分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性别(男/女)、年龄段(<65岁和≥65岁)和合并高血压病情况(是/否)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Q评分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脱落41例,最终纳入分析治疗组253例,对照组249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AQ中PL、AS、AF、TS和DP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SAQ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SAQ各项目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男性患者治疗后AS、TS、DP评分和女性患者治疗后PL、AF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65岁患者治疗后PL、AS、DP升高,<65岁患者治疗后AS、AF、TS、DP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SAQ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患者(P<0.05)。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治疗用药等潜在混杂因素后,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SAQ评分(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胶囊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躯体运动、心绞痛发生状况,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更佳,对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亦有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血府逐瘀胶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研究文章2023-01-17
叶彬华,江铭倩,邱晨,郑凯林,林莉,郭芳,梁艳彬,许容坤
目的观察莲实健脾食疗方干预糖耐量受损脾虚不运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糖耐量受损脾虚不运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营养及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每日早餐为莲实健脾食疗方+鸡蛋,对照组每日早餐为馒头+鸡蛋,干预周期均为90天。治疗前后检测糖代谢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OGTT 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人体测量学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体脂率、肌肉量],胰岛功能指标[包括空腹胰岛素(FINS)、葡萄糖负荷后2h胰岛素(OGTT 2h 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糖脂代谢相关因子[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游离脂肪酸(FFA)、胰高糖素样肽1(GLP-1)]水平,干预后判定临床疗效。结果干预期间共脱落6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两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61.1%(22/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10/36,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OGTT 2hPG、体重、BMI、腰围、体脂率、HOMA-IR、FGF21、FFA降低,肌肉量、GLP-1升高(P<0.05);对照组FGF21、BMI、腰围降低,GLP-1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OGTT 2hPG、HOMA-IR、体重、BMI、腰围、体脂率、FGF21、肌肉量、GLP-1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莲实健脾食疗方可改善糖耐量受损脾虚不运证患者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GF21、上调GLP-1水平有关。
关键词糖耐量受损;脾虚;莲实健脾食疗方;糖代谢;胰岛素抵抗;
实验研究
研究文章2023-01-17
易琼,彭清华,郭志华,李雅,魏佳明,彭筱平
目的探讨心痛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伐他汀组及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兔采用高脂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痰瘀互结证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造模后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心痛泰含生药1.87、3.73、7.46 g/(kg·d)灌胃,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1.87 m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d超纯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8周。采用HE染色观察易损斑块中病理性血管新生的变化;采用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分表进行证候评分并计算总积分;测定斑块成分(包括细胞外脂质、泡沫细胞、胶原成分、平滑肌细胞各占所在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并计算斑块易损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生成素2(Ang-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斑块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Ang-2、FGF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腹主动脉无斑块形成;模型组可见动脉弹力层破坏,形成易损斑块,内膜下有明显的泡沫细胞,斑块纤维帽破裂;与模型组相比,心痛泰各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斑块组织处的空泡化明显减轻,动脉内膜和斑块的结构更加稳定。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各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各证候评分及总积分下降,细胞外脂质含量、泡沫细胞含量降低,胶原含量、平滑肌细胞含量增加,斑块易损指数降低,斑块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Ang-2、FGF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且心痛泰中、高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心痛泰低剂量组(P<0.01)。心痛泰中、高剂量组和氟伐他汀组组间两两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痛泰可能通过下调斑块组织HIF-1α/VEGF/VEGFR2信号通路,减少病理性血管新生,稳定易损斑块,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之痰瘀互结证。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病理性血管新生;心痛泰;痰瘀互结证;
研究文章2023-01-17
程遥,冯欣,毕玥琳,高旭华,王佳琪,张晨宁,孙毅坤,王景红
目的比较不同储存条件下苦杏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验证临方捣碎的合理性。方法将苦杏仁分为13组:用时捣碎(0 w)组、捣碎4 ℃储存1 w组、不捣碎4 ℃储存1 w组、捣碎25 ℃储存1 w组、不捣碎25 ℃储存1 w组、捣碎4 ℃储存2 w组、不捣碎4 ℃储存2 w组、捣碎25 ℃储存2 w组、不捣碎25 ℃储存2 w组、捣碎4 ℃储存4 w组、不捣碎4 ℃储存4 w组、捣碎25 ℃储存4 w组、不捣碎25 ℃储存4 w组。采用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技术(HS-GC-MS)分析各组苦杏仁挥发性成分,经MSDIAL 4.48软件数据处理后,利用微生信网站(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模式识别,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筛选差异化合物。结果用时捣碎(0 w)与储存1 w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P<0.05];0 w与储存2 w、4 w相均呈负相关(r<0,P<0.05);在相同储存时间下进一步分析储存温度和储存状态对苦杏仁样品影响较小(r>0.5)。最终质谱解析后在苦杏仁中共鉴定出33个挥发性成分。PCA结果显示,苦杏仁0 w与储存1 w样品无明显差异,而0 w与2 w、4 w样品具有明显差异。依据OPLS-DA模型的VIP>1且单维检验P<0.05,差异倍数值>2,共鉴定20个差异物质,其中样品储存1 w后,仅苯甲醛的含量降低,并没有明显的成分差异,而储存2 w后,有17种化合物含量降低,储存4 w后,存在20种差异化合物。结论苦杏仁储存超过2 w挥发性成分会显著减少,表明临方捣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苦杏仁;临方捣碎;炮制方法;药物存储;差异化合物;
研究文章2023-01-17
张贝贝,曾梦楠,王亚玺,张钦钦,王茹,傅阳,冯卫生,郑晓珂
目的探究典型升浮中药和沉降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并筛选升浮中药(麻黄、柴胡、升麻、葛根、桔梗、薄荷)和沉降中药(葶苈子、旋覆花、刀豆、川牛膝、茯苓、苦杏仁、丁香)的靶点;以病位在表(风寒表证、风水水肿)、病位在里(痰饮停聚、肺水)、病势下陷(胃缓、心衰)、病势上逆(呕吐、肝阳上亢)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病症靶点。取升浮中药与病位在表、病势下陷病症的共有靶点,推测其可能为升浮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取沉降中药与病位在里、病势上逆病症的共有靶点,推测其可能为沉降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再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将1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麻黄组(4.2 g/kg)、柴胡组(7 g/kg)、升麻组(7 g/kg)、葛根组(10.5 g/kg)、桔梗组(7 g/kg)、薄荷组(4.2 g/kg)、葶苈子组(7 g/kg)、旋覆花组(6.3 g/kg)、刀豆组(6.3 g/kg)、川牛膝组(7 g/kg)、茯苓组(10.5 g/kg)、苦杏仁组(7 g/kg)和丁香组(2.1 g/kg),每组10只,以1ml/100g灌胃体积连续灌胃相应药物14天。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己糖激酶2(HK-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3(CHRM3)、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1(CHRM1)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HRM3、CHRM1和PPAR-γ蛋白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升浮中药潜在作用靶点为IGF-2和HK-2,沉降中药潜在作用靶点有PPAR-γ、CHRM3、CHRM1和GSK-3β。mRNA及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麻黄组、柴胡组、升麻组、葛根组、桔梗组、丁香组和刀豆组CHRM3水平均显著降低,苦杏仁组CHRM3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葛根组和桔梗组CHRM1水平显著降低,薄荷组、葶苈子组、旋覆花组、川牛膝组、茯苓组、丁香组、苦杏仁组和刀豆组CHRM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麻黄组、升麻组、葛根组和桔梗组PPAR-γ水平显著降低,旋覆花组、川牛膝组、茯苓组、苦杏仁组PPAR-γ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典型升浮中药和沉降中药潜在作用靶点主要为CHRM3、CHRM1和PPAR-γ。
关键词升浮中药;沉降中药;作用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
文献研究
研究文章2023-01-17
任梓林,陈丹,陈佳慧,李婷,程发峰,王雪茜
目的总结东汉至今大黄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用量规律,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东汉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92部,采用Excel 2016软件录入数据,包括含有大黄的方剂、炮制方法、药量,建立历代大黄剂量数据库。将大黄根据不同的炮制方式分为净制、酒制、醋制、炒炭、生炭混用及无明确归类6类,统计历代大黄及不同炮制方式的使用频次,临床用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常用剂量及常用范围。结果东汉、唐代、宋代大黄常用剂量分别为55.2 g、41.40 g、41.30 g,常用范围为13.8~82.6 g;金元时期大黄常用剂量为38.10 g,常用范围为3.81~38.10 g;明代、清代大黄常用剂量分别为7.46 g、3.73 g;民国和现代大黄常用剂量为9.39 g、6.00 g。净制大黄使用总频次高达971次,且用量范围在0.38~206.60 g;酒制大黄在明清时期盛行,频次为73次;现代达到高峰,频次为115次;醋制及炒炭大黄记录少,醋制大黄共2次,炒炭大黄共50次,常用量均在15 g之内。结论大黄在历代临床用量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汉唐宋时期大黄常用剂量大、范围广,而在金元时期常用剂量小、范围较窄,且自明清开始,大黄的常用范围与现代接近;历代净制大黄频率高、用量大,酒制大黄的使用在明清兴盛,现代达到高峰,醋制及炒炭大黄使用少、用量低。
关键词大黄;临床用量;中药炮制;文献研究;
临证心得
研究文章2023-01-17
周志成,李哲,刘梓言,雒晓东
总结从“三阴病”角度分期辨治帕金森病的临证体会。认为本病早期病位在厥阴,阴血亏虚为主,兼顾少阳痰火,僵直少动为主者治疗以濡养肝血为主,方用连梅四物汤加减;震颤为主者治以养血祛风,自拟滋阴熄风汤加减。中期病在太阴,治以益气养血、温阳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炮附片、肉桂补充元阳。晚期则病在少阴,并逐渐出现阴虚血少、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的病证变化,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关键词帕金森病;颤拘病;三阴病;
研究文章2023-01-17
阙慈嫺,姜欣,陈瑞鸥,黄金昶
声音嘶哑为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认为其乃因火毒直中咽喉,火毒、气结、痰湿、瘀血相互胶结,痹阻喉窍,致声门不利,金实不鸣。如未及时施治,病情进展,可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加重局部病邪胶结。临床根据患者病程长短进行分期辨证,结合伴随症状,认为急性期多为实证,且患者热象明显,辨证多以痰火阻窍为主;亚急性期辨证多属气滞血瘀夹痰湿;慢性期为虚实夹杂或见虚证,辨证多属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治则以泻火解郁化痰、行气活血祛湿为主,兼以养阴益气清热、育阴潜阳熄风。处方以升降散为基本组方,随症加减,并辅金津、玉液刺血,颈前横纹针刺和患处中药外敷等外治法。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互配合,针药并用,饮食与情绪调护并重,则喑哑自愈。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术;声音嘶哑;火毒;针药并用;
研究文章2023-01-17
韩欣璞,许博文,李杰
基于恶性肿瘤“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规律,从心肺郁火探讨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辨治。认为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病机演变规律概括为初期气虚寒凝自汗出、中期毒邪壅盛化郁火、晚期郁闭化火正气衰,并强调情志不遂贯穿始终,从而引发心肺郁火而致汗出。以宁心宣肺化郁为核心治则,以黄芪建中汤益气温阳、固表止汗为基础,以三仁汤合二陈汤、当归补血汤等解毒化浊、宣闭止衰为关键,全程用酸枣仁、五味子等药物宁心安神、调畅情志,使郁火因势散之、达之、解之而汗止,为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临床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恶性肿瘤;汗证;心肺郁火;情志;
综 述
综述2023-01-17
闫隆,石江伟,李虹,张军风,于涛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生理相关,而针刺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近年有关BGMA相关研究及针刺治疗AD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针刺能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及神经-免疫过程影响BGMA系统中的信息交流,从而治疗AD。因此,针刺调节BGMA可以在未来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潜在手段。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针刺;脑-肠-微生物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百 家 园
研究文章2023-01-17
李晓寅,竹剑平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为孤本医籍,共十卷,作者姓名及成书年代均不详。通过书中作者对自身医事活动的散在记载,结合引用他著的情况,对作者身份和成书年代作了考证,初步推测本书成于13世纪后期,作者应为南宋末年民间世医。全书以病证为纲,从病因、病候、脉象着手;首辨虚实,分层施治,成方活用,用药灵便。全书内容可见其深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影响,但同时立足实践,重视疗效,突出实用,不乏学术亮点。
关键词《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孤本;版本;文献考证;
标准与规范
研究文章2023-01-17
本共识明确了胃复春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适应症、治疗作用、用法用量、疗程,并说明不良反应、用药禁忌、注意事项等安全性问题。本共识适用于三级、二级、一级、未定级医院,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师使用胃复春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时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