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中药杂志
入选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区,名列首位。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各大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Scopu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P-ISSN:1001-5302
CN:11-2272/R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中国中药杂志》创刊于1955年7月,是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综合性中药学术核心期刊,始终保持发行量居本专业领域首位。全面反映我国中药学进展与研究动态,是中药科研最高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之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药学术期刊中唯一的半月刊。
目录
过刊浏览
标准与共识
研究文章2022-09
杨忠奇,高蕊,胡思源,元唯安,张磊,唐健元,邹冲,李博,李晓晖,唐雅琴,鲁路,倪世豪
人用经验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可靠的人用经验数据,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起草《中药人用经验研究专家共识》。强调人用经验研究目的要明确,围绕临床适应症和处方阐述中医药理论依据;通过处方临床定位、目标人群分析临床优势或治疗特点,阐述临床价值;评估处方饮片剂量和药味数量,说明制备工艺及与中药新药工艺路线基本一致,分析工艺未来大生产的可行性,说明剂型选择的合理性,初步评估处方中药材资源。制定合理的人用经验研究方案,在人用经验临床资料收集中要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和避免利益冲突,根据不同临床资料特点采用不同的收集方法;制定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临床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靠和可溯源。临床数据相关定义应统一明确,采取措施避免偏倚,数据经过治理后方可开始统计分析。通过人用经验研究明确处方临床定位、应用人群、常用剂量、疗程、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对人用经验数据开展讨论,形成规范的中药人用经验研究报告。
关键词中药新药;人用经验;专家共识;
研究文章2022-09
解杨,钟凌云,薛晓,王卓,宋金菊,李家晴,张青,王毅彬,曾妍
研究炆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炮制方法,将不同炮制品所含成分与色度值关联,找寻变化规律,完善炆地黄炮制过程的量化指标,以便更好地控制炮制程度。以梓醇、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还原糖及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综合评分值(OD)。以加水量、闷润时间和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确定炆地黄的最佳炮制工艺参数。利用色差分析仪测定生品及响应曲面法17个样品色泽度,通过SPSS、Prism等软件分析炆地黄成分与色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考察因素对工艺均有影响,其中蒸制时间影响较大,加水量次之。得出炆地黄最佳工艺为每100 g药材加7倍水炆制后,加入黄酒闷润5 h,上锅蒸制6 h为佳。表里关联结果为L*与梓醇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与5-羟甲基糠醛和还原糖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与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b*与梓醇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5-羟甲基糠醛、还原糖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该实验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炆地黄,其炮制工艺是合理可行的,炆地黄化学成分与色泽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可预测分析色度值与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为特色饮片炆地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炆地黄;工艺优化;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响应面法;色泽度;相关性;
研究文章2022-09
梁霄,张筠昊,白皓天,李娅兰,孙淑慧,张倩倩,杨婧,王锐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乌药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提取乌药活性成分,并预测了乌药与胃癌有关靶点。筛选二者共同的潜在功能靶位之后,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实现与二者共同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STRING和DAVID数据库为基础,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有效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的结合度,最后对关键靶点和通路进行体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共获得乌药活性成分9个、相关靶点179个,乌药与胃癌的共同靶点107个,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693种,细胞组成57种,分子功能129种,参与肿瘤抗原p53、缺氧诱导因子1等信号通路161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吉马酮与TP53有较高的结合活性。最后体外实验将筛选出的乌药活性成分吉马酮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核心靶点和通路的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吉马酮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通过调控p53、Bax、Bcl-2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来诱导SGC-7901凋亡。综上所述,乌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控制胃癌的发生发展,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探讨乌药治疗胃癌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乌药;胃癌;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实验验证;
研究文章2022-09
陆颖颖,黄枭,罗子宸,祁明媛,单进军,张雯,狄留庆
采用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蛹虫草抗非小细胞肺癌药效作用的潜在机制。以Balb/c裸鼠构建人肺癌荷瘤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模型组与顺铂组,冬虫夏草低、中、高剂量组,蛹虫草低、中、高剂量组中移植瘤裸鼠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及抑瘤率,以评价蛹虫草对肺癌生长的影响。收集移植瘤裸鼠血清样本,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仪器进行检测,运用SIMCA 13.0软件开展血清代谢轮廓比较,采用MetaboAnalyst 5.0探究相关代谢通路。药效学数据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蛹虫草高剂量组和顺铂组裸鼠的肿瘤体积与肿瘤组织质量显著减小(P<0.05或P<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蛹虫草组与模型组裸鼠血清的代谢轮廓具有明显差异,其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受不同程度的调整,初步鉴定出42个差异代谢物及7条代谢通路。综上,蛹虫草能够显著抑制人肺癌移植瘤裸鼠肿瘤的生长,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氨酰-tRNA合成,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及氮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该研究从代谢物角度阐释了蛹虫草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为蛹虫草抗肿瘤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蛹虫草;冬虫夏草;肿瘤;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代谢组学;
研究文章2022-09
陆苑,王艳丽,宋忠军,朱晓青,刘春花,陈际宇,李勇军,何艳
该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探究银杏黄酮苷元(ginkgo flavone aglycone,GA)联合阿霉素(doxorubicin,DOX)对H22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考察不同浓度GA和DOX对H2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组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对两者的联合用药进行评价。将实验分为对照组(CON)、DOX组、GA组、联合用药组(GDOX),通过代谢组学策略探寻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后显著改变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以30 μg·mL-1 GA与0.5 μmol·L-1 DOX作为联合给药浓度,CI为0.808,表明两者联合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L-精氨酸、L-酪氨酸和L-缬氨酸等23种代谢标志物,以氨基酸类物质为主。与CON组相比,DOX治疗后22种代谢标志物被显著下调,GA治疗后17种代谢标志物被显著下调。相较于DOX和GA组,GDOX联合用药进一步下调了这些代谢标志物在肝癌中的水平,这可能是两者联合起到增效作用的原因。通路富集分析中找到5条关键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这表明GA联合DOX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干预多种氨基酸的代谢,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实现。
关键词银杏黄酮苷元;阿霉素;H22细胞;肝细胞癌;细胞代谢组学;协同作用;
研究文章2022-09
王亦菲,郭丽君,高风,张智博,任高灿,马晓昌
该研究应用证据图梳理和总结了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证据,了解相关研究的证据分布。查找《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版)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的明确提到能治疗高血压病的中成药,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检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4日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文字描述结合表格、气泡图的形式分析证据分布特征。共检索到31种中成药,最终纳入中成药20种、相关文献111篇。对比分析了20种中成药的基本信息、发文量、研究人群的高血压病分级和中医证型、研究规模、干预方案及结局指标。结果表明,目前临床研究以平肝息风类中成药为主,以单中心、小样本、短周期的随机对照试验居多;临床研究未突显中医药治疗的关键和优势;在结局指标选择方面,种类较多,除血压外多关注替代性结局指标和复合结局指标,对卫生经济学指标、生活质量评价及血管、心脏等靶器官损害的关注略显不足。
关键词中成药;高血压病;证据图;循证医学;
研究文章2022-09
李科标,田杨,韩晟,林丽开,李薇
该研究旨在评价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选取临床常用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案:气滞胃痛颗粒+莫沙必利片vs单用莫沙必利片,基于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并以Meta分析结果作为效果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手段对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行分析,并通过旋风图、蒙特卡洛模拟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调研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确定该病的意愿支付阈值,并与ICER对比,从对气滞胃痛颗粒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基础分析结果显示,气滞胃痛颗粒+莫沙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率为95.49%,高于单用莫沙必利片(73.30%)(OR=8.52,95% CI[4.36,16.6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 1)。安全性方面,2组无显著性差异。气滞胃痛颗粒+莫沙必利片价格相较于单用莫沙必利片更高,ICER为640.29元,但低于患者意愿支付阈值1 506.67元,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为稳健。综上,气滞胃痛颗粒+莫沙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且更加有效、经济,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功能性消化不良;成本-效果分析;Meta分析;决策树模型;
临床
研究文章2022-09
梁立新,刘子豪,龙德怀,刘红旭
该研究分析了近五年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心肌损伤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为构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核心指标集提供依据。全面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3个英文数据库、2个临床试验方案注册中心,收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RCT,使用Cochrane的ROB评价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局指标。最终纳入42项研究,包括2项临床试验注册方案。研究发现,42项研究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所有纳入研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病情程度、炎症、心肌标志物、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免疫功能、代谢及肝肾功能、安全性”等10类共86个结局指标。心肌标志物为出现频次最高的结局指标,其次为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共8项RCTs报告了中医证候积分。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结局指标选取存在以下问题:结局指标主次不分;轻视终点结局指标,替代指标选取不合理;忽视中医特色指标;缺少对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对经济学及安全性指标关注不足。因此,应根据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COMET)工作组的建议,构建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方便临床研究者选取合适的结局指标,便于同类临床研究结论的合并,促进中医药特色治疗措施的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脓毒症;心肌损伤;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