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中国中药杂志
入选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区,名列首位。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各大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Scopu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P-ISSN:1001-5302
CN:11-2272/R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中国中药杂志》创刊于1955年7月,是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综合性中药学术核心期刊,始终保持发行量居本专业领域首位。全面反映我国中药学进展与研究动态,是中药科研最高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之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药学术期刊中唯一的半月刊。
目录
过刊浏览
新世纪20年: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的传承创新专题
研究文章2022-03
郭舒臣,梁士魁,李得天,杨冰,封亮,贾晓斌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物质变化,而如何辨识这些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入21世纪的20多年来,中药炮制中对化学物质变化的研究不仅关注炮制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更加注重化学物质在生物药剂学过程中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化学物质辨识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在炮制机制研究中广泛应用。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中化学物质辨识的关键技术,提出以“炮制过程-生物药剂学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为基础,以多模态辨识为核心的研究策略,旨在构建一种跨学科、跨方位、跨维度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模式,深入揭示中药炮制机制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药炮制机制;化学变化;炮制过程;生物药剂学过程;多模态辨识;
研究文章2022-03
杨冰,杨陆,周滨滨,杨菊,郭舒臣,封亮,贾晓斌
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是完善中药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提升中药临床疗效、丰富中药炮制理论、推动中药炮制学科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基础。新世纪20年,众多科研工作者对中药炮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转化、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变化、有毒中药炮制减毒规律、加辅料炮制增效减毒机制及生物医学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阐明了多味中药炮制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中药炮制学科发展。纵观中药炮制机制发展,发现中药炮制机制研究逐渐将化学成分的体外转化与体内吸收、转运与代谢结合,将宏观机体生物效应与微观细胞、分子、靶点、通路结合,且更加注重从整体层面探究炮制机制,并初步形成了中药炮制机制现代系统研究体系。为进一步统筹推进中药炮制科学发展,笔者提出中药炮制机制研究需密切结合中药药性、重视疾病状态对药物作用方式及效应强度的影响、顺应中医药临床复方配伍用药的特点及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整体观的思路与建议,并进一步强调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及中医药临床用药特点深入剖析中药炮制机制。
关键词炮制机制;研究热点;前沿;减毒;增效;
研究文章2022-03
郭舒臣,李得天,梁士魁,吴葳,杨冰,封亮,贾晓斌
解读中药炮制的机制是中药炮制引领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是探讨中药炮制增效、减毒、改变用药目的的机制。过去20年来,研究者们在现代系统生物学体系下对中药炮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炮制引起的药性、药效的变化,常常使用到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谱效相关技术、生物光子辐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未能真正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内涵。随着系统生物学平台的引进,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在整体性上凸显优势。该文聚焦20年来现代系统生物体系下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局限性以及优势,指出整合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可重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中药炮制机制;增效减毒;多组学;系统生物学;
研究文章2022-03
杨冰,杨陆,杨菊,路官正,封亮,贾晓斌
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中药炮制装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世纪20年,炮制装备逐渐向高效、节能环保、集成化及自动化方向发展,且更加注重中药饮片炮制联动生产线装备的建立与应用。基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中药炮制装备在线检测系统、中药炮制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中药饮片炮制装备的主流发展趋势。中药炮制装备的标准化是炮制工艺参数标准化的前提,炮制装备及炮制工艺参数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促进中药饮片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该文聚焦中药炮制装备,综述新世纪20年中药炮制装备的研究概况,并提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中药炮制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炮制装备;中药饮片;联动生产线;发展趋势;
研究文章2022-03
朱兴龙,卢丽洁,吴清华,魏担,晏宇杭,任超翔,裴瑾
该研究为探索厚朴“发汗”过程中酶促反应对药材颜色的影响,通过Q Exactive测定厚朴“发汗”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谢产物,对厚朴“发汗”过程中药材颜色指标进行量化,并通过ELISA法测定“发汗”不同时期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酪氨酸酶等酶活性,采用灰度关联法对药材颜色、化学成分和酶活性进行灰度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厚朴药材在不同方法“发汗”过程中代谢物质变化规律相近,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初级代谢产物为氨基酸类、核苷酸类和糖类等化合物,次级代谢产物为酚类和苯丙素类等化合物,不同“发汗”方法共同上调化合物包括L-谷氨酸、乙酰精氨酸、次黄嘌呤、黄嘌呤等11种化合物,共同下调化合物包括L-精氨酸、L-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胞苷等6种化合物。厚朴“发汗”过程中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持续降低;“发汗”期间PPO与POD的活性变化与药材颜色参数值变化规律一致。主要差异化合物、粉末色度参数与酶活性的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酚类等主要差异代谢物与色度参数L*a*b*密切相关;POD与氨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关联度较高,PPO与酚类化合物关联度较高。结合PPO和POD的特性可知,厚朴“发汗”后颜色变化与PPO和POD主导的酶促褐变密切相关。该研究通过分析厚朴“发汗”过程主要差异代谢产物-颜色参数-酶活性的关联性,揭示厚朴“发汗”物质变化的共性规律,探明厚朴“发汗”前后颜色变化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为研究厚朴“发汗”机制提供一定参考,对保障厚朴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厚朴;“发汗”;颜色;代谢产物;酶促反应;灰度关联分析;